
开盘通知
已有1862人订阅该楼盘
近段时间来,随着“双减”政策的推行,国内众多违规补课被叫停、培训机构关门、教育行业的延伸产业纷纷转型或继续观望。
与此同时,民办学校转公办或停止办学的浪潮开启:眉山天府新区恒邦嘉祥外国语学校由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;绵阳中学英才实验学校变更办学层次为普通高中。
这些事情,不仅预示着教育改革的发生,也引发了我们对楼市新的思考:学区房,这个曾经奉为房地产市场的价值法宝,现在及未来,究竟还有没有价值?
教育改革
实现的是资源均衡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名校的IP可以说是房地产开发热力追捧的对象,从公立学校到K12,只要跟学校沾边,都将会成为项目一个不错的卖点。
事实上,学区的划分,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,实现就近入学的原则(不算私立学校)。
但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,也就造成了明明在一些学校旁边买房,仅一街之隔,就是无法就读的局面……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“学区房”的概念也容易滋生一些打擦边球的宣传。
所以,在2015年,《广告法》、《房地产广告发布规定》等文件中都明确表示,不能以学校作为宣传,而部分城市,更是要求中介将学区房信息宣传列入了管理规范。
如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2021年8月下发的《关于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息发布的通知》:不得炒作学区房及以个别成交案例、局部区域价格波动炒作市场行情的信息。
不难看出,本次的“双减”政策和相关部门发文,为的就是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,从大众心理上抹掉这种盲目的追捧,从操作层面上打消一些擦边球的空间。
学区房概念弱化
打消的是盲目追捧
不能否认的是,即便是就近入学,但划分了学校就读范围,必然会有“学区房”的概念。
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,给予孩子一个更高的人生“起点”,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倾斜和追求,便成为了大多数购房者和家长一直以来的需要。
而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,这种需要,也成为了家长和购房者们对于“学区房”盲目追捧的重要原因。
有需求就会有市场,“学区房”的天价市场和泡沫价值也就是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后逐渐形成的。
义务教育均等化,让教育越来越公平;“学区房”概念弱化,打消家长盲目追捧;
解绑教育与楼市价值,阻遏楼市炒房行为;调控教育与楼市形势,协同市场稳定发展。
事实上,在2021年5月,成都教育局联合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、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已印发《关于开展“学区房”等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全市进行“学区房”等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。
6月,四川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出《关于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》,通知指出:四部门决定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。
7月,教育部在《教育部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》文件中,还提出了许多项的要求,其中就有:各地要因地制宜,审慎推进,一省一方案,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,理顺机制体制,实现平稳过渡。
不得不说,这其实是对大家理性看待的一个疏导,也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规范的契机。
教育配套加持
每套房都是“学区房”
那么,以后“学区房”,还有没有价值呢?这有半个答案可供参考。
首先,既然是划分片区入学,那么每个片区就有对应的入学学校,从这个层面来讲,每一套房子都是学区房。
其次,学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,作为一种教育配套,既然有了对应的入学范围,那么学校就只能作为众多生活配套的一个类型,没有多大分别。
再有,“学校”将与“商圈”、“公园”等等生活配套的一样,带来的是隐形的生活价值:如教育环境的距离更近,孩子上学、放学的通勤时间更短,孩子家长的时间和接送成本更节省。
所以,如果非要说“学区房”的价值,那也可以说还是有价值的。只不过,“学区房”的概念在未来将会不断弱化,学校将作为一种社区生活的配套,与众多周边配套资源一样,作为综合性考虑因素之一。学位与房子脱钩才是大势所趋。
从另一方面,这跟我们家长的思想观念也有重要关联:
我们总是会更加钟意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,以希望孩子在各个年龄段能够享受到好的教育;我们总是会考虑教师综合水平更好的学校,以帮助孩子在生活技能和教育成绩上能够有质的提高。
这一观念的转变,相信需要时间的酝酿。建议看看今年新出的一部电视剧《小舍得》,那里面其实也暗藏了大家想要的答案。
那么,当“学区房”概念淡化,其价值究竟是否还将存在,我想问问你们另外半个答案:你们觉得,以后“学区房”,还有价值吗?
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,在此鸣谢~
姓名: | 手机号: *必填 | 来自: |
姓名: | |
手机: |
免费看房电话:0818-2510000
全部评论
回复(0)